近幾年,網絡經濟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增長,其中“農村+電商”的模式讓農產品流通有了新途徑,農民增收有了新渠道,更讓農村 經濟有了新氣象。“互聯網+”這種發展新模式的提出與運用,為網絡進一步拓展到農村經濟領域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也為農業農村發展的轉型帶來重大機遇和 長遠的意義。
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據了解,農村從事互聯網銷售的人員一般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而未上網農民 收入則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前者已通過電商迅速成了“村里的白領”。特別是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有了“互聯網+農業”的平臺后,可以直接與消費 者見面,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農民明顯增收。“中國芒果之鄉”廣西田東縣,已經有3500多家網店銷售田東香芒,一般當天摘果,當天發貨,3至4天就送到 消費者手中,網店比實體店成本低,贏利空間更大。
實現了農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民在銷售方式上不再處于被動。網絡大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對接,使農民接觸到更大更廣闊的市場,有效緩解了農產品滯 銷現象。水果旺季時期,經常能從微博、微信上看到農民直接銷售產品的信息,當農民變成了微商,消費者既能省錢又能吃到最新鮮的水果,產品自然不愁賣。并 且,依靠互聯網,農民可以把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產品滯銷的現象。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僅僅在2012年,全國2006個縣域地區中超過3000萬人上淘寶購物,花費1790億元。網絡購 物的便捷刺激了農村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滿足了農村消費者追求時髦的消費心理,并且,我國13億多人口近一半生活在農村,農村市場廣闊,人口基數大,網絡 消費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阿里巴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借助 農村淘寶項目,讓農民買的進來,賣得出去。
引導“互聯網+農業”模式健康發展,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農業各產業、各領域、各環節全面深入的融合起來,政府應當如何作為?
加快出臺農產品電商扶持政策。發展農村電商正成為推動“互聯網+農業”的切入口。政府應培育一批農產品電商示范縣、示范鄉、淘寶村和一大批農村電商模范者,給與農村電商資金、技術、政策上的扶持,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力做好“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支撐。首先,農村通信網絡一直是制約農村網絡經濟發展的難點,沒有完善的通信服務和高速暢通的網絡,發展“互聯網+農 業”就會成為無稽之談。盡管目前大部分農村已經通了寬帶,但寬帶速率低,網絡速度慢等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宏觀調控。其次,農村物流體系仍不健 全,沒有標準化的村鎮物流系統,甚至,目前大部分物流,如中通、圓通等最多運送到較發達地區的鄉鎮,給農村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這也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 題。
加強培養電商人才,引領“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電商是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聯網知識與技術的現代人才,目前全國電商人才缺 口在150萬人,農村電商人才基礎更是異常薄弱,預計未來兩年縣域以下電商人才缺口200萬左右。然而我國農村面臨的卻是年輕的新農人集體“出逃”進城打 工,剩下務農的基本都是60、70后,80后都少了很多。要農村的60、70后做電商,這個難度可想而知。發展農村電商,要把專業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通過優惠政策吸引一批,通過創辦培訓基地培養一批,通過配套創業貸款等政策扶持壯大一批,以人才引領農村網絡經濟的發展。
互聯網帶來的農村經濟發展、生活狀態、人口結構、知識水平的變化,將深刻改變農村社會治理模式。這種變化現在還不明顯,但必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互 聯網+”作用的持續發酵而日益顯現。農村電子商務與互聯網金融等的興起為有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希望。以此為契機,實現我國 農村經濟發展質的飛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夢的實現,指日可待。
更多招考信息關注
安徽人事考試網(www.g2am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