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你哪些課程的成績不盡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認為這會影響你在此項工作中的表現嗎?”
其實在對方提供的簡歷中,我們應該清楚的從成績單上看出對方成績的不足之處,因此這個問題的提出往往是有所指的而不是盲目的。如果一個求職者,所有的會計學相關科目都沒有通過而又要申請一個會計職位的話,他顯然是太不明智了。其實往往我們面對的不是這么不明智的人,而是在一些與申請職位相關的選修課程上,或者一兩門主修課程上有過不光彩記錄的人。其實我們并不苛求求職者的每一門課程都要在80分以上。我們所要的。其實只是他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我覺得可能是我在其他的專業課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了吧!”或者“據我所知,我的這門課程和我所申請的工作似乎沒有什么關聯,更何況它又是我的選修課程。”甚至“因為過多的課外活動而導致的這門專業課的失敗,但我覺得,一些有收獲的課外活動要遠比這個重要的。”都可以認為是合格的回答,因為這表明,他們能夠認清自己,也能夠認清自己所申請的工作到底需要哪方面的知識。
類似的,我們可以問:“你覺得一個人的成績能很好地衡量他的能力嗎?”“你為什么沒能得到更好的成績?”“你的成績為何如此不穩定?”“是什么導致了你大三這一學年成績的下降呢?”總之就是說,成績出現了不讓人滿意的情況,就應當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立起信心了。在本章中,我們討論了應該如何去面試一個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求職者。大學課余時間的活動經歷,力求從這些信息中確認對方是不是一個可塑之才,是不是能夠完成公司交給他們的任務,而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質詢對方在大學時候的不光彩經歷上,畢竟年輕人還很需要我們的寬容嘛!
作為我們大部分面試官來講,我們會很自然的問及求職者先前的工作經歷,這也是正常的。我們理所當然的會認為,對方的過去是未來表現的序幕。如果在他的內心深處有某種晦暗的性格缺陷,那么這種缺陷必定在過去的經歷中已然顯現出來。一個應聘者,告別了母校,或者在十年以前,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他都做了什么呢?本章,我們來關心一下該如何去從對方的回答中獲取關于這方面的信息。
Q2“談談你最近擔任的三個職位。你做了什么?你做得好嗎?談談你的上司還有你的工作伙伴。”
我們要明白,設計這個問題的部分目的,在于考察應聘者捕捉矛盾的能力,對方能否對龐雜的資料進行扼要地歸納總結。具體的說,能否給出一個對過去3年、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工作經歷的總體概括。這個問題,或者其他與之類似的問題,就是給對方一個機會,將干巴巴的簡歷轉換成別人大腦中鮮活的印象,并且評價應聘者的經驗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目前這份工作的要求,同時為我們更進一步的問詢建立一個參照物。因此,知道把自己的經驗技能與面前這份工作的要求聯系起來,以擁有相關經驗技能為自豪,并且能夠扼要、連貫、積極地做出回答,列舉出一些顯而易見的進步趨勢,例如升職、加薪、管理范圍擴大,管理水平提高等等,是可貴的。相反,不禮貌的反問“您究竟想知道些什么呢?”,可能會最令我們面試官惱火的事情了,至少我是每次都報以“就是我剛剛問你問題的答案啊”回答的。同時,一些和簡歷不符的回答,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我就曾經不止一次的遇到過面試者聲稱自己在某段時間里一直在某公司工作,而他的簡歷卻告訴我他在那段時間里一直在另外一家公司謀生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的指出并要求對方給出解釋。這雖然在很多情況下會讓對方汗顏(這是我們在面試中所不主張的狀態),但卻是必要的,畢竟我們更加需要忠誠!下面是我的一位朋友的一段親身經歷,從中也許我們能看出來,面試中的不誠實會給面試官帶來怎樣的印象。
在大學畢業后5年時間里,他一心想做個全職作家,但結果僅僅是填飽肚皮而已。為了使自己免受饑餓的困擾,他唯一的辦法就是打一些短期的兼職工(經常是同時做兩到三份),同時瘋狂地寫短篇小說、劇本、屏幕劇,向報紙和雜志社投稿,最后開始寫書。他總共從事過多少份不同的工作?連他自己都不清楚了。有些只做了一兩天,有些幾個月,幾乎沒有超過一年的。而他的履歷上卻記載有他在商業協會工作過兩年,因為他當時的上司允許他撒個小謊,將這份半年的兼職工作說成是一份全職工作,并且可以說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年??墒?,在他申請他夢寐以求的一家大型雜志社主編的職位時問題出現了。在對方詢問他的工作經歷的時候,他便用長達十分鐘的時間,高興的夸夸其談他曾經如何做過大量工作。但隨后,幾乎同時地,兩個人都恍然大悟,顯然我的這位朋友是不可能得到這份主編的工作了。事后他對我說:“我們友好地告別了,但我感覺自己像一只剛剛被人從泥坑里撈出來的小獅子狗一樣可憐。”
與此同時,我們面試官們要注意對方說話的語氣。抱怨老板、下級或者是同事,都是一個人不負責任的性格的體現。因此一個從思想上企圖責備他人的應聘者往往不會給我們留下好印象,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也不應該去責備別人,這不是積極的工作態度。我們還可以問對方,為什么沒有得到升遷,甚至為什么會被降職,看看他能否給出清楚簡明的解釋。這是考察對方能否正視自己不足的一個機會。
Q3“你最喜歡的工作是什么?為什么呢?”
對于一個聰明的應聘者來說,哪怕他最喜愛的職業與目前這份工作在很多方面相去甚遠,他也會解釋說自己已經由于某些原因而改變了原來的想法,目前自己申請的這份工作才是最適合他的。相反,一個不很明智的應聘者,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暴露自己所真正想做的工作,不管他的申請的職位是什么。比如:
“在WNSD工作的時光,是迄今為止我最難忘的。輕松、不拘束,也沒有人監督。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人干涉。一個星期我通常只需要20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我份內的工作,剩下的時間就由我自己來分配了。我可以寫點東西,或者想一些有意思的新鮮點子。”
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合乎情理的回答。但是,如果他申請的工作,是在一家組織嚴密而又刻板保守的公司里,給4個精力充沛卻總是要趕時限的、每周加班10小時的交易人做助理的話,這樣的回答似乎就顯得太無知了。如果應聘者的上一個工作有許多旅行的機會,而我們眼下的這一個沒有,或者他的上一個工作任務多種多樣,而我們眼下的沒有,或者他的上一個工作任務多種多樣,而我們眼下的這一個卻缺少變化,我們都不認為這事問題。但是如果他的回答完全無視眼下這份工作的要求,我們就有理由認為,他對這份工作缺乏了解,或者他根本就沒有認識到把過去的工作經歷與公司的需要結合起來的重要性。這樣的面試者,是注定要被判成“不及格”的!
Q4“能談談你所遇到過的你認為最最優秀的上司嗎?最糟糕的呢?”
在我作為面試官的經歷中,平心而論,我希望應聘者以前的上司,是一位能夠關心他的生活、幫助他的學習與成長、監督他的工作進展并且在必要的時候慷慨地給予信任的上司。但是如果事情不是這樣的話,我也是不喜歡對方責備他的上司的。如果他真的那樣做了的話,只會讓我懷疑他是否具有與別人正常交往的能力。比如說,一位應聘者指責他的上司“偏袒”,那么我往往會想,為什么他的上司會更喜歡其他職員而不是他呢?如果他抱怨上司總是監視他,我就會想,這是否意味著他通常不能按時按預算地完成任務,所以才讓人不信任他呢?有人就曾經對我說過下面的一段話:
“你知道,我一直在努力的研究如何更好地向我的客戶們推薦我上一家公司的產品,但是我的上司卻從不買我的賬,因為他本人從來沒有做過這些事情。他似乎認為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錯的,而且經常把我從我工作得不錯的職位上調走。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填寫一些無聊的報告,在會議上檢討我為什么從來沒能完成那些不現實的銷售額。我真的希望我的新上司不要在這個問題上打擾我。”
這段話讓我對他產生了極差的印象,因為我覺得他可能會對他的每一任領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不滿。類似這樣的應聘者,我建議各位面試官們代表公司拒絕他。
對于后一個問題,當然,誰都會有自己印象中最最糟糕的上司,但是如果能把上司的缺點放在一個積極的背景中去講述,就是難有可貴的了。比如他會說他的上司“吝惜知識”,借以顯示出他本人求知的愿望。同樣,他也許會說他的經理不善于協作,借于暗示他希望能夠在一個凝聚力的團隊中工作。這樣的回答,確實會讓我對他的好感倍增,因此也往往會垂青于他們。
Q5“假設現在回到過去,你會做些什么來改善你與上司的關系?”
這里,我就要看看應聘者能否從過去與上司相處的不和諧的事情中,首先找出自己做法的不當之處。“當然能”——一個足夠聰明的應聘者會立刻抓住這個我們拋給他的救生圈,并收此借題發揮。他會說過去的工作經驗,使他從那以后能夠更好的接受批評,更好的理解上司所承擔的壓力并能夠更加準確地預見他們的需要。“不,根本不可能跟那個不說話的家伙相處。他以我們的痛苦為樂。要是能收拾他,那可就太棒了!”這樣的回答,基本上已經說明了一切了:我們面前的這位先生,真的不值得我們留下來,因為他從來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他的上司考慮過問題,對他以前的上司是這樣,對他未來的上司也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