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淺談語文教育中的時代背景
唐白居易年歲漸長、行文漸多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文章是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正如語文課中,老師總會問到的問題“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一樣,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文學上的難題。在我看來,白居易這一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最為精準的回答。優秀的文章就是時代的反映,是大背景下每個人的心聲。這心聲絕對不是個人的家長里短,而是發時代之感,嘆歷史之無常。
語文教學就是教授這種時代之感慨,從文字中窺視時代,感受人在歷史長河中所積淀下的情感。古時的私塾教育,是讓弟子們反復誦讀圣人之書,“五四”時期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被大加鞭撻。似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現在看來,這種教育所催生出的圣人、詩人、學者實在太多了。“五四”真是把臟水和孩子都仍了。文學最為重要的真的不是結果和答案,而是在反復誦讀后,從心靈深處所得到的領悟和升華。
現代語文教育,盡管一直在提倡個性教育,問題設置多為主觀性、開發式。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我們依舊要答案,依舊要統一思想。這也正是現代語文教育,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但這一障礙也并非沒有任何辦法,語文最大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學生無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語文課本身,沒有創造出一個發人深思的環境。語文老師上課總是非常著急,急著讓學生明白全文的大意,急著讓學生理解大意之外的深意。文學要靠領悟,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而教師很少有這樣的耐心去等待。
本文以小學課文《勿勿》為例,淺談一下,語文教育常常被忽略的問題——文章背景的闡釋?!段鹞稹肥侵熳郧宸浅S忻纳⑽?,但可惜的是,學完這篇小文章后,學生只知道要珍惜時間,對于作者是誰,他為何有這樣的感慨卻全然不知。這是一種對文學和對歷史的不尊重。朱自清寫此文時,一定不會想到,他的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會被簡單地理解為珍惜時間。講到本文,“五四”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也就是說歷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F代的教育卻粗暴的認為小學生沒必要知道這么多歷史,這樣會擾亂他們的思維。反觀私塾教育,弟子們在進私塾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讀的是圣賢書,是高尚的事。而現在的,只知道些淺顯的道理就可以了。這是多么的可悲呀。
經歷“五四”后,朱自清與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曾經的選擇是否正確,曾經的信仰是否只是個巨大的陷阱。在此期間他寫了《毀滅》一篇600多行的抒情詩。詩里反復悲嘆“回去 回去”,他要回到“五四”之前的道路。而這篇《勿勿》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作,那種在字里行間所透出的無奈也正是這種情感的體現。誰也不會想《勿勿》發表的那一年,朱自清只有25歲,正是人生中的壯年。為何他會發出如此蒼老的聲音?《勿勿》的緩慢和停滯之感,就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發出的人生感嘆。也只有知道這樣的背景,學生才能在這篇短小的散文中,讀出深情。那是一種彷徨迷茫,又不肯相信現實的糾結和無奈。
我不相信小學生知道了這樣的背景,會徒增煩惱。孩子要成長,最重要的是情感要成長。他們在面對時代和歷史時要足夠的堅強,這樣才能透過歷史和時代的迷霧,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不贊同教育所謂的符合身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我們所謂的成人,真的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嗎?要教就教給他們全部的事實,不要隱瞞不要欺騙。
最新中小學教師考編筆試資料請查看安徽中小學教師考編網(www.g2amr.com)